研途有您 | 初心如一

发布日期:2021-09-18    浏览次数:



微风和煦,暖阳微醺。银杏树下的茵茵密布,月亮湖畔的丝丝垂柳,日新路旁的玉兰树,逸夫馆后的“沉思者”,校园里的每一处,都记录着您的脚步、您的希冀和您辛勤的工作,这就是我的导师——乔俊飞教授。一位初心如一的教育家,一位把论文写在城市蓝天、碧水、净土上的科研工作者。

undefined

乔俊飞老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科学楼旁的小路,人来人往。这里不似银杏大道的浪漫,亦远离运动场的喧嚣,似乎每个路过的人都行色匆匆,很少在这里驻足。但是这里对我却不同寻常,因为四年前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您。2017年3月,复试结束后的我们第一次去拜见自己的导师,乔老师刚参加完一个重要的会议,于是我们就在楼下等了一会儿。少时,一位中年学者向我们走来,他身材伟岸,笔挺的西服配着斜条纹领带,映衬出一位教授的智慧与潇洒;他面容亲切,笑容可掬的脸上有一双深邃的眼眸,显露出一位长者的亲和与儒雅。

目光如炬,从容不迫,是我对乔老师的第一印象。乔老师引我们到办公室坐下,他对我们讲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规划,从自动化学科的发展谈到计算智能与智能系统的构建,从污水处理、固废焚烧、大气治理谈到环境感知与保护自动化的研究。他言语不多,但每一句话都切中要点,发人深省;他语速不慢,但每一个字都字正腔圆,引人奋进。正是乔老师的循循善诱,才在我们心中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它萌芽生根,开枝散叶,最后灌浆结果。

回忆,最燃的相见;青春,最美的当初。乔老师是我们奋斗的源头,更是整个课题组的活水。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undefined        

作者丁海旭(右)与导师乔俊飞老师(左)合影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个团队的建设,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时间的打磨与风雨的洗礼。没有“创业艰难百战多”的历练,何来“旌旗十万斩阎罗”的气魄;无有“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困苦,怎得“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恢弘。

在我们眼中,乔老师是个英雄,好似一位武林高手。他行而不辍,出席一场场前沿科技论坛,好像段誉的凌波微步;他事无巨细,一手抓科研一手抓工作,好像周伯通的左右互搏;他匠心独运,打造优势平台、创建一流团队,好像全真派的天罡北斗。几年来,在乔老师的带领下,2013年,计算智能与智能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成立;2019年,智能感知与自主控制教育部工程中心建成;2020年,在工大建校60年之际,他以工大为基地,牵头成立了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环保北京实验室;更广阔的平台已经形成,更大的画卷正在缓缓展开。正是乔老师的这种拼搏精神,激励了团队的每一个人,也深深感染了我。

他为科研项目统筹布局,设计精准实施方案;他为每位学生量体裁衣,制定详细培养计划。他构建科研梯队,强调个人发展,定量布置任务,定期总结沟通。在我们进入课题组后,他常和我们谈心,每次和乔老师谈话,更像是面对一位年长的“老朋友”,他严谨之中蕴含着幽默,亲切之中饱含着期待,他关心每一位学生的衣食住行,他使我们突破个人的局限,不畏困难,飞速成长。

因材施教,正是乔老师的细致入微,才使得每个同门都能挖掘自身潜力,找准研究方向;循序渐进,正是乔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使得一届届学生能够拾级而上,突破瓶颈关卡。多少入学时的困顿迷惘,已化作奋斗后的豁然开朗;多少起步时的冥思苦想,已成为汗水后的喜悦欢笑。回首来时路,纵有崎岖坎坷,不灭我志;仰望前征途,便有雄关漫道,不改我心。


undefined        

作者丁海旭与导师乔俊飞老师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寒松。”寒来暑往,多少“文章千古事”;春去秋来,只有“得失寸心知”。

2018年,我褪去研一的稚气,步入希冀的研二,时间日渐紧张,研究却止步不前。找不到的研究点、想不出的方法、做不出的实验,一时间所有焦躁的情绪蔓延,既不想努力,也不肯钻研,就在几乎快要放弃的时候,我收到了乔老师转发的一封邮件,邮件的内容只是转发一个期刊的通知,但我抬头看了一眼发送时间,是凌晨两点三十分,我愕然。一位已过天命之年的教授,却从不懈怠、如此拼搏,而我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却不是熬夜刷手机就是呼朋唤友去吃喝,最后还抱怨自己起不来,做不出成果。从那之后,我再未缺席过奥运餐厅的每顿早餐,也没有错过科学楼的每夜灯火。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便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2019年,我顺利完成了几项科研成果,乔老师是个较真的人,文字写不好,汇报不得体都是不能过关的。我的文件夹中密密麻麻的记录着论文每次改动的版本,一篇论文改了几十稿甚至上百稿都是常有的事,有时,我也在想一篇论文是否有必要如此打磨呢?也是在这一年,我拿到了国家奖学金,也真正体会到了乔老师的良苦用心,原来打磨的不止是论文,更是在磨练自己的内心。

“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乔老师专于学术,勤于工作,悉心指导,全面培养。日复一日,他已将科研与工作变成一门生活的艺术课,好似演奏一首变调协奏曲,时而似C大调的活跃明快,时而如g小调的质朴悠然,时而似D大调的纯净温暖,时而如f小调的低回婉转,轻按的每一个和弦都那么恰到好处,拨动的每一个音符都如此打动人心。乔老师是一位优秀的“演奏者”,更是一位卓越的“指挥家”。在他的指导下,团队每一位成员都奋勇向前,一场场答辩的评测,一次次荣誉的斩获,都让我们这个团队更加欣欣向荣,更加朝气蓬勃。

运动中的乔俊飞老师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斗转星移,几度霜叶红了枝头;春华秋实,多少麦浪醉了金秋。

乔老师以学校为家,我们以实验室为家。想来似乎也没有人强迫我们在实验室,但我们却总会准时出现在自己的工位上,因为这里已俨然成为我们的另一个“家”,一个挥洒汗水与热爱的地方。学生时代的乔老师是位篮球健将,就在前年,他还在教师篮球赛上展露了自己的上篮绝技。正因如此,他也常鼓励我们多去锻炼身体,我们也在一次次挥汗如雨的运动后释放了压力,积累了深厚的友谊。

2020年初,新冠肺炎肆虐中国大地,乔老师第一时间和我们每个人视频通话,询问每个人的身体状态,叮嘱我们遵守疫情防控要求。这年7月,我们硕士毕业,因为我已确定读博并没有太多感伤,但他们都说,因为没有毕业典礼,就好像他们从未离开过这里。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从01届的第一批学生,20年过去了,乔老师把他最美好的祝愿送给了每一位弟子,每一届学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每年的毕业迎新,都是乔老师最开心的时候,他关心每一位毕业生的工作是否顺心,也倾听每一位新生的思想有无波动。每年年末,乔老师都会组织往届学生回“家”,和在校生一起,开展研讨会,一起交流工作学习经验,也将最新的团队发展情况介绍给大家。我们向每一位师兄师姐请教问题,也向每一位师弟师妹传授经验。每一个离开再回来同门似乎都有说不完的不舍,每一个逐梦远行的年青人都难以忘怀这片所有青春梦想开始的地方。

乔俊飞老师

undefined        

团队合影

行行复行行,学海无归期

“书中易水寒,纸上满峰峦。极目河山远,此心天地宽。”2020年9月,我选择留下来,继续完成我的课题,开始我的博士生涯。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我曾听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博士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少成果、多少见识、多么聪明才能称之为博士,而是他有压不跨、砍不断、砸不烂的意志和永不言败的决心才能称之为博士。”

近年来,《光明日报》、《今日科苑》、《人工智能人物》等多家媒体期刊采访过乔老师,乔老师就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人工智能教学体系构建、突破人工智能用人缺口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收到了强烈的反响。我曾经问乔老师:“您认为一个科研工作者,要如何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我以为会乔老师会对我讲他的一些奋斗史与经历,虽然这些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但是乔老师只说了两个字“初心”。想来也只有“初心”才能诠释为什么乔老师在如此忙碌的工作中还能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也只有“初心”,才能让他拥有高屋建瓴的眼光,把学术做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把成果填补在行业的空白里。

2021年的五一假期,正值我们课题组攻坚一个项目,我和同门留在学校通宵查资料、做PPT。一天夜里,我们和乔老师交流最新的进度,我猛然看见他鬓角上的白发已高于往年,我的心不自觉地被揉了一下。乔老师会老吗?他不会,他永远是我们心中那个儒雅潇洒的青年才俊。

一位质朴的学者,一位与时间为敌的老师,现在的乔老师很少有时间再去打篮球,甚至连睡觉的时间也显得不太宽裕,但他初心如一的科研精神却从未改变。元稹在感念自己妻子的恩情时曾说到“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对我们每一位乔老师的弟子而言,我想说:“但随初心逐日月,一揽银河摘星辰。”


该文荣获北京工业大学2021年“研途有您,我心中的好导师”征文活动特等奖